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研究DGKK基因、MAMLD1基因和雄激素作用相关基因甲基化水平的突变情况。第一部分MAMLD1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尿道下裂中的研究目的: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基因测序的途径,研究并分析中国男童尿道下裂MAMLD1基因突变。材料和方法:收集本单位单中心220例散发国内尿道下裂患儿和正常男童的外周静脉血,提取DNA,对MAMLD1基因进行直接测序并比对。结果:在试验组中发现了一个已知的错义突变p.N589S,共15例,在对照组发现上述突变6例。尽管实验组突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对p.N589S进行SNP对照研究后发现,上述突变差异结果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在中国人群中,MAMLD1基因的突变和尿道下裂的发生可能无确切关联。第二部分中国人群尿道下裂DGKK基因多态性的研究目的:探寻甘油二脂激酶基因多态性在中国人群尿道下裂中的突变情况。材料和方法:招募300例单中心散发中国尿道下裂男童(包括200例中远端型,100例近端型尿道下裂)和200例正常男童的外周静脉血,对DGKK基因可能与尿道下裂发生相关的两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934179和rs7063116进行直接测序并分析。结果:病例组的rs1934179的突变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s7063116的突变型频率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发现,仅病例组中中远端型尿道下裂组的rs1934179和rs7063116突变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病例组近端型尿道下裂组的突变型频率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DGKK基因的多态性可能和中国人群尿道下裂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尤其是在中远端型尿道下裂的发生中明显相关。第三部分高通量基因测序调查尿道下裂患者雄激素作用基因甲基化研究目的:通过应用基因高通量测序方法,研究AR基因和SRD5A2基因甲基化在尿道下裂发病中的作用地位。材料和方法:实验组收集尿道下裂修补术患者96名。轻中度组患者55例,重度41例。对照组为收集在我院行包皮环切的患者包皮内板27例。使用高通量Illumina基因组分析仪IIx对雄激素作用相关基因雄激素受体(AR)和5α还原酶(SRD5A2)进行定量甲基化深度检测。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AR基因:均值0.112±0.051vs0.107±0.0019,P>0.05。SRD5A2基因均值0.044±0.008vs0.039±0.006,P<0.05。结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AR基因的CPG岛上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srd5a2基因的CPG岛甲基化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考虑到甲基化率极低,未考虑甲基化差异。因此在我们的患者中雄激素相关基因AR及SRD5A2基因CpG岛甲基化抑制了雄激素发挥作用途径,可能并不是尿道下裂发病的主要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