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在各种急慢性肝病中,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在临床上最容易忽视,这一方面与药物性肝损伤的起病隐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及无诊断金标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术研究及医务工作者的不重视有关。目前国内外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尚缺乏大规模的多地区临床病例研究,因此流行病学资料较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要认为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有关。国际上缺乏统一的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东西方各国有着相似却不尽相同的标准。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例报道较少,多数临床医生对药物性肝损伤认识不足,警惕性不高,易被误诊误治。药物性肝损伤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并治疗,但是严重病例病死率高,常常需要肝移植,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以及如何在今后更好的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伤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为了加深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更好的指导临床工作,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0例药物性肝损伤病例进行分析,并阅读近些年来有关药物性肝损伤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进展及预后的文献对本病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病因、临床特点、肝功能变化、分型及预后,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本院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符合药物性肝损伤诊断标准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13类70余种,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最多占47.8%,循环系统药、中枢神经系统药及抗微生物药共占32.3%。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0天,其中在1周内、1-4周、4-12周、12周以上发生肝损伤的比例分别为8.9%、30%、30%、和31.1%。肝细胞损伤型占54.4%,淤胆型占13.3%,混合型占32.2%。30例患者无临床症状,有临床表现者主要为黄疸(56.7%)、乏力(48.3%)、纳差(28.3%)等,经治疗后治愈42.3%,好转51.1%。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较多,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最为常见,其次为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抗微生物药等,由于临床无症状或表现无特异性,潜伏期较长,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较为困难,然而,及时停药和治疗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和预后。临床应高度重视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监测及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