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合金化制备的Cu-Pb互不溶体系轴承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摩擦学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2322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并辅以后续烧结工艺制备了Cu-(10,15,20)wt%Pb纳米相复合结构合金,并对Cu-Pb二元互不溶体系合金在机械合金化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热力学计算。并采用X射线、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实验手段系统研究了机械合金化制备的Cu-(10,15,20)wt%Pb互不溶体系轴承合金的组织结构和摩擦学性能变化。  论文首先综述了轴承合金的研究进展和Cu-Pb互不溶体系轴承合金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机械合金化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并简述了Cu-Pb互不溶体系轴承合金的硬度和摩擦学性能。  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在Cu-(10,15)wt%Pb合金中制备了Pb固溶到Cu中的单相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Cu(Pb)。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在Cu-20wt%Pb合金中制备了Pb和纳米晶过饱和固溶体Cu(Pb)共存的两相组织。  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Cu-Pb二元互不溶体系不具有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的热力学驱动力。Cu-Pb合金经高能球磨形成过饱和固溶体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动力学条件,即位错的存在和晶界能的增加促进了固溶度的扩展。  对球磨后的Cu-(10,15,20)wt%Pb合金进行等温烧结处理后,获得了第二相Pb均匀弥散分布在Cu基体上的组织。随烧结温度的升高,MA制备的Cu-(10,15,20)wt%Pb合金的密度、致密度和显微硬度先升高后减小,在623K时,合金的密度、致密度和显微硬度出现最大值。随Pb含量的增加,块体Cu-Pb合金的密度、致密度和显微硬度也增大。  随烧结温度的升高,Cu-(10,15,20)wt%Pb合金的磨损量先减小后增大。在623K时,Cu-(10,15,20)wt%Pb合金均表现出最佳抗磨损性能。随Pb含量的增加,Cu-(10,15,20)wt%Pb合金的磨损量逐步减小,耐磨损性逐步提高。与同成分的未经球磨样品相比,球磨后的样品表现出更高的抗承载力及抗磨性。
其他文献
近些年,海洋溢油事故频发,溢油对安全、环境和健康都造成极大的危害。溢油应急处置离不开溢油应急物质的使用,而面对种类多样化的应急物质,亟需一个结合经济性、技术性和环境性全面考虑的应急物质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帮助溢油应急单位对应急物质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施用,也为今后溢油应急物质的研发提供环境导向的思想。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溢油事故应急处置案例、废物处置案例和溢油应急物质研
目的:探讨自锚式腰椎侧方椎体间融合术(self anchored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至12月采用SA-LLIF治疗腰椎退行性
白光LED因其体积小、寿命长、发光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被广泛的用于日常生活中。传统的白光LED是以蓝光芯片激发黄色荧光粉来获得白光,这种方法获得的白光具有较高的色温和较低的显色指数,并且由于蓝光芯片的影响,该光源长时间照射会造成人体视网膜损伤。因此,探索出适用于近紫外LED芯片激发的高效率、高色纯度、低色温的荧光粉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以KSrY(BO_3)_2为基质材料,通过固相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