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在防病养生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脾胃辨证体系经过先秦两汉、隋唐及宋金时期的不断发展,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运用文献学方法,对《备急千金要方》脾胃辨证体系进行了全面整理,从源头上揭示了脾胃辨证的早期形态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对《千金要方》收录的隋唐以前脾胃文献作了系统梳理,主要从脾胃的基本特点、脉象、病变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整理,可以窥见隋唐以前脾胃文献的基本面貌。第二,对《千金要方》的脾胃辨证文献作了系统研究,概括了《千金要方》脾胃辨证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脾胃辨证的纲要、脾胃辨证的主要依据、脾胃证的主要特点、脾胃病所辖病种,以及脾胃病症用药规律等。第三,对《千金要方》脾胃辨证与当代脾胃辨证进行了全面比较,表明二者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脾胃证的命名方式、数量、脾胃证与病的关系、脾胃证的脉象、舌象等方面。本研究明确了隋唐时期脾胃辨证的基本特点和规律。通过与现代脾胃辨证体系的比较研究,确认了古今脾胃辨证的差异和本质,对深入把握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早期演变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并为当今的辨证规范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