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位置社交网络(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LBSN)是指利用用户的签到信息,将线上社交网络和线下物理世界相结合,提供给用户一个融合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全新平台,将虚拟世界信息在真实世界服务中分享与推荐。位置推荐系统通过挖掘用户习惯偏好、社交关系及位置地理信息,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位置,节省了时间与精力,还为位置提供商吸引更多用户群体。位置推荐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app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置社交网络(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LBSN)是指利用用户的签到信息,将线上社交网络和线下物理世界相结合,提供给用户一个融合虚拟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全新平台,将虚拟世界信息在真实世界服务中分享与推荐。位置推荐系统通过挖掘用户习惯偏好、社交关系及位置地理信息,帮助用户发现感兴趣的位置,节省了时间与精力,还为位置提供商吸引更多用户群体。位置推荐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种app服务,如地图出行及旅行推荐等。但位置推荐系统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缺乏在海量数据中精确快速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的能力,难以面对数据稀疏性问题及推荐位置不合理不可达等。这些问题对位置推荐系统的发展及推广产生了限制。因此本文拟针对上述问题,通过综合考虑用户的兴趣偏好、移动特征、地理影响及访问行为等特征,建立用户个性化兴趣偏好模型及个性化地理分布模型,提出基于混合轨迹相似度的个性化位置推荐算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原始轨迹数据密集且庞大,本文将原始轨迹数据提取为停留点及位置,减少数据量并保留用户的位置信息。基于词频统计思想感知位置语义,得到地理空间及语义空间中的两种轨迹,解决了海量数据时计算复杂耗时的问题。(2)为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基于超链接诱导搜索算法的思想建立用户个性化兴趣偏好模型。针对数据稀疏性问题,考虑轨迹的语义距离、地理距离、时间信息、语义熟悉度及位置流行度,提出了基于用户个性化兴趣偏好模型的混合轨迹相似度评估方案,从相似移动特性的好友数据中评估并挖掘位置。(3)在实际推荐的过程中,存在推荐位置距离过远而产生的不合理推荐问题,本文将地理因素对用户访问行为的影响建模为个性化距离分布影响,基于核密度估计建立用户个性化地理分布模型,模拟用户对不同距离推荐位置的访问行为。(4)联系混合轨迹相似度评估方案及用户个性化地理分布模型,模拟用户访问行为及移动特征,计算用户访问备选推荐位置的概率,经排序后向用户推送最终的位置推荐结果。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用户个性化兴趣偏好模型,满足了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根据混合轨迹相似度评估用户的相似好友,解决了数据稀疏性问题;建立个性化地理分布模型,确保推荐位置合理可达。经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个性化位置推荐方案,在海量数据及数据稀疏性的场景中均具备更好的推荐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将对社交网络和推荐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和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其他文献
The China-Pakistan Economic Corridor(CPEC)is a corridor composed of roads,railways,oil and gas pipelines,optical cables and power lines.The corridor is extended from the north of Kashgar in China to t
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取决于设计标准和构造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如果不考虑之前在项目区域周围发生的意外事件(例如地震),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由于环境的变化,地震事件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在这项工作中,已经讨论了地震控制装置的分析和制定。通过非线性SAP2000软件版本对斜拉桥中的地震控制装置进行了评估。已经获得了不同结构配置的设计标准。第一种方法是确保所研究的斜拉桥的原始系统在其自身重量下的承载能力。然后
面向由人车路多要素构成的现代交通系统,传统交通管理手段导致交通拥堵状况日益严重,车路协同技术成为当今智能交通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必然发展趋势。由于不同智能等级的异构车辆融入交通后形成了新型混合交通环境,传统的车路协同仿真与测试技术已无法解决混合交通流现象所带来新的交通问题,车路协同典型应用场景也无法完全覆盖混合交通的功能特征,对车路协同混合交通场景功能进行测试并建立场景测试案例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交通
在强监督学习中,每个示例有着明确的标注信息,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标注示例所需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增加,弱监督学习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偏标记学习是一种弱监督的学习框架,这种学习框架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自动标注系统,来自不同背景的人做了不同的标注,但是其中只有一个标记是真实标记;一篇新闻报道出现了多人的名字和一张合照,但是人和名字的匹配信息并不清楚。偏标记学习的目的是从有候选标
交通震荡是极为常见的一种交通流现象。在震荡交通流中,车辆不能保持平稳运行,需要不停地加减速,这会增加车辆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交通震荡幅度的不断增加还可能会导致车辆速度逐渐降低到零从而形成完全的堵塞。因此,弄清交通震荡产生和演化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大部分的已有研究一方面关注于路段交通流中的交通震荡,揭示了驾驶行为(即车辆跟驰和换道行为)在交通震荡产生和演化过程
海运在物流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港口作为连接海陆货运的物流枢纽,承载着重要的作用。堆场在港口作业链中起到起承转合的作用,是港口装卸、存储、转运的重要设施,直接影响港口作业效率、作业成本,间接决定了港口的吞吐能力。当前堆场管理模式下,数据信息滞后、准确性差、共享程度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堆场的作业效率和吞吐能力,亟待成熟的技术手段实现堆场货物结存的动态监测。在港口企业自动化、智慧化、精细
混合动力汽车兼具了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的优点,其能够在制动过程中进行能量的回收,从而提高能量利用率,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一款新型混合动力汽车为研究对象,并对其再生制动系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重点研究了混合动力汽车制动过程中前、后轴制动力及前轴机电制动力的协调分配,并进一步考虑了车辆制动过程中挡位变化对电机发电效率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工作可为混合动力汽车再生制动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