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分析,深入挖掘和总结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腧穴处方规律。通过对滋水涵木法针刺联合美多芭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病例进行疗效分析,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其临床推广提供客观资料。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KB)、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以及万方数据库,以(帕金森病or颤证or震颤麻痹)and(针刺or针灸or中医or中西医)为主题进行检索,检索时间截止至2020年3月1日。根据纳入、排出标准进行筛选,提取所选文献的腧穴处方,用Excel建立腧穴数据库,通过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50例符合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予美多芭基础治疗,针药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滋水涵木针法,4周后观察疗效,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健康状况与针刺反应,各组均由神经内科医师采用UPDRS-Ⅲ量表、改良Webster评分量表及帕金森病肝肾阴虚型中医症候评分量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评分,评价患者症状的改善和治疗有效率,对相关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统计数据分析,对治疗结果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定。结果:1.检索到文献共1083篇,排出重复文献,按照纳入、排出标准筛选出文献106篇,通过拆分及规范腧穴名称后,得到处方102首,使用腧穴132个。2.采用Excel进行频数分析后,出现频率在8次以上(包含8次)共43处穴位,共计出现799次,所占频率为76.69%,可见治疗帕金森病选穴相对集中。其中频数在20次以上(包含20次)的穴位有14个,可视为高频穴位,共计485次,占总频数46.72%。3.临床上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经脉主要以督脉、胆经、膀胱经为主,特定穴多选取五输穴、交会穴及下合穴。4.通过R型聚类分析,得出针刺治疗帕金森病具有临床意义常用腧穴配伍6对,潜在针刺处方3个。5.基线比较:治疗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UPDRS-Ⅲ量表评分、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等基线比较,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6.治疗后总有效率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肝肾阴虚中医症候评分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治疗后的肝肾阴虚中医症候评分总有效率为76%,通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治疗后量表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前UPDRS-Ⅲ量表评分为33.08,治疗后评分为27.72;治疗组治疗前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15.76,治疗后评分为10.20;治疗组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为31.04,治疗后评分为24.52,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UPDRS-Ⅲ量表评分为34.68,治疗后评分为31.08,对照组治疗前改良Webster量表评分为16.76,治疗后评分为12.44,对照组治疗前中医症候评分为31.36,治疗后评分27.4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UPDRS-Ⅲ量表、改良Webster量表及中医症候量表的比较,经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针刺治疗帕金森病最常选用的腧穴为:太冲、百会、合谷、风池、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曲池、四神聪、阳陵泉,以上腧穴相配合使用。2.临床上针刺治疗帕金森病的经脉主要以督脉、胆经、膀胱经为主,特定穴多选取五输穴、交会穴及下合穴。3.总结出具有临床意义的腧穴配伍6对:天柱、完骨;肝俞、肾俞;风池、合谷;百会、太冲;阳陵泉、曲池;风府、头维。4.总结出具有临床意义的潜在针刺处方:C1肝俞、肾俞、天柱、完骨、丰隆;C2太溪、阳陵泉、曲池、三阴交、足三里、四神聪;C3百会、太冲、风池、合谷。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均对肝肾阴虚型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有显著疗效,总体上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治疗组在改善患者运动症状的同时,对帕金森病伴随症状如:口干、便秘、失眠等阴虚症候的改善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