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语(拉萨方言)语者英语单元音习得中迁移现象的实验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iqi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在各个地区均开展英语教学,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音教学质量和语音素质都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绝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来说,他们的第一语言(L1)为本民族语言,第二语言(L2)为汉语,第三语言(L3)为英语。这样的语言构成,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L3元音发音中可能受到L1或L2元音系统的影响,发生语音迁移。本研究以拉萨学生为例,旨在探究少数民族地区学生L1和L2的元音系统对于L3元音系统的影响。  在语音学习模型理论框架下,本文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对十位拉萨大学生连续语流中英语单元音的声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将其与 Deterding(1997)中的标准发音(SSB)对比,然后通过计算拉萨学生英语单元音和藏语、汉语单元音的欧氏距离,发现由于等值归类的作用,英语单元音/ɑ:/的发音更大程度上受到藏语相似元音/a/的影响,/i:/发音更大程度上受到藏语相似元音/i/的影响。  该实验揭示出:L1或者L2中相似元音的影响使得拉萨学生L3中一些元音与标准元音声学特征距离较大,由此,本研究验证了语音学习模型所提出的“在等值归类的作用下,学习者受已习得语言的影响,难以产出目的语中相似音素”这一假设,说明语音学习模型对于L3语音习得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拉萨学生/ɑ:/、/i:/的发音更大程度上受到藏语相似元音的影响,/u:/的发音更大程度上受到汉语相似元音的影响,拉萨女性学生的发音也受到汉语相似元音的影响。因此,在L3元音习得中,L1和L2对于L3的元音系统均有影响。该实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的发音状况,满足少数民族普通话高自然度语音合成与高精度语音识别技术研究的实际应用需求。
其他文献
“电影式”这个标签最初作为一个批评术语最早出现在大约20世纪20年代,在讨论二十世纪的文学上已经是普遍的话题了。尽管电影是一门复杂的艺术,但是在电影和小说之间仍然有亲
通过全球贸易的最新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各国都在快速步入自由化贸易的局面。与此同时,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同时伴随着激烈的争论。   为了能够利用多边性和地方性
本文题为“从《1384至1425年伦敦英语》看中古英语后期正式文体中的多重否定句”,以中古英语后期多重否定处于衰退阶段以及正式文体较多采用多重否定这两个规律为着眼点,通过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许多优秀的英语经典影片的引进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这一现象我们无法视而不见。曾经风靡中国的美国大片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乔治·爱略特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结合她的自身经历和其独特的人本宗教来分析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和谐主题。它表达了乔治·爱略
词块是语言形式相对固定的多个词的组合,人们通常将其当作整体来记忆,并作为预制的模块储存在大脑中,这样就更有利于说话者提取使用。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发现词块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a frequently-discussed concept in linguistic research and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EFLT). It means the ability of appropriate
本文使用了Roland Barthes的符号学理论以及Tajfel和Turner的社会认同理论,对可口可乐公司在华平面广告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中国社会身份认同变化进行了研究。   如今,广告已
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视为中国诗歌的精粹,倍受国人喜爱。迄今为止,已经有大量唐诗被翻译成英语。随着大量唐诗被译成英语,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各名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