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及分泌颗粒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是一种松树寄生线虫,引起松树萎蔫病,给林业生产造成极大的危害。目前松材线虫的致病机理尚不明确,其食道腺可能在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透射电镜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食道腺及分泌颗粒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并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纤维素酶的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松材线虫南黑株系和拟松材线虫杭九、F1株系透射电镜的观察比较,发现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的结构以及在不同时期活性的变化是一致的。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结构与植物线虫食道腺结构基本相同。在幼虫期亚腹食道腺发达,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背食道腺不发达,很少有分泌颗粒出现;在成虫期背食道腺发达,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亚腹食道腺萎缩。这与植物线虫的食道腺在生活史中活性的变化是一致的。由实验结果可知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食道腺在不同的时期起不同的作用。 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分泌颗粒的观察发现两种线虫食道腺分泌颗粒的种类是相同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类:Ⅰ型分泌颗粒和Ⅱ型分泌颗粒。Ⅰ型分泌颗粒电子密度高,均质,球形,边界清晰;Ⅱ型分泌颗粒电子密度低或者电子透明,均质,形状不规则,近似球形,体积明显大于前者。这表明食道腺分泌物含有不同的成分,有不同的功能。 用STAISTICS软件做T检验分析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分泌颗粒在不同的发育阶段有不同的变化:松材线虫南黑株系Ⅰ型分泌颗粒和Ⅱ型分泌颗粒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均有显著的差异,成虫期的雌虫和雄虫没有差异;拟松材线虫杭九株系Ⅰ型分泌颗粒幼虫与成虫差异显著,而Ⅱ型分泌颗粒没有显著差异,F1株系Ⅰ型分泌颗粒和Ⅱ型分泌颗粒在成虫期和幼虫期均无明显的差异。通过比较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两种线虫食道腺的分泌颗粒发现两种线虫的分泌颗粒有区别: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Ⅰ型分泌颗粒在幼虫期差异不显著,成虫期差异显著;Ⅱ型分泌颗粒幼虫期差异显著,成虫期与杭九株系没有明显的差异,但与F1株系有显著的差异。由以上结果可以知道两种线 扔 要 虫的分泌颗粒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有区别表明松材线虫的分泌颗粒可能与其致 病性有关。由以上结果还可以看出n株系食道腺分泌颗粒与松材线虫和拟松 材线虫均有差别,说明*在分类学上具有特殊地位。 对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食道腺纤维素酶的观察表明,两种线虫食道腺 中都有纤维素酶存在,两种线虫的纤维素酶没有形态上的差异。纤维素酶仅 出现于u型分泌颗粒中,近似球形,电子致密,一个或多个。在不同的发育 时期纤维素酶的形态和位置不同。幼虫期纤维素酶体积大,靠近分泌颗粒的 边缘;成虫期纤维素酶体积小,位于分泌颗粒的中央或散在分布。由实验结 果可知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在生活史发育的不同时期食道腺纤维素酶的分 布和变化是一致的。由此推测纤维素酶在致病过程中没有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学校人事档案是教职工人事调动、职称评聘、职务任免、工资调整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学校人事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笔者通过分析学校人事档案管理现状,结合项目管理理论的实践
烟草花叶病毒(TMW)外壳蛋白(CP)必须通过亚基因组RNA才能被翻译合成.我们以GFP作为报道基因,利用烟草原生质体系统对TMVCP启动子区域进行研究.与移动蛋白(MP)启动子区的SL1茎
摘 要: 作者介绍了吉首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并对其进行了客观评价,指出了其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吉首大学 城市规划专业 实践课程体系  1.城市规划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现状  吉首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有实践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实训课程(表1)与集中实践两部分(表2)。其中,实训课程共计774学时,集中实践课程41周(按每周5天、每天8学时计算约328学时
摘 要: 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旨在适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双语教学的实施确实给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与之相配套的教案编写却往往被许多青年教师所忽视。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整理了一些编写《分子生物学》课程双语教案的心得与体会,供同行们参考。  关键词: 分子生物学 双语教案 生物工程 生物技术  2001年教育部首次以文件
硅微陀螺作为MEMS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性能稳定以及成本低廉等优势,自问世以来,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国防军事领域以及汽车和电子等民用领域,
目前对精神分裂症研究包括四个方向:对患者大脑异常结构的检测;观察药物对特定受体,神经递质以及大脑机能的影响,对候选基因和候选位点的连锁和关联研究;外遗传因子在疾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