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美两国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新闻评论文章在元话语资源使用方面的异同,以及元话语标记在建构和实现说服中的作用。为此,本研究基于Hyland(2005)的人际元话语模型,随机搜集并检验了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60篇关于中美贸易争端的新闻评论文章(其中30篇由美国作家撰写,30篇由以英语作为外语的中国作者撰写),运用AntConc专业统计软件考察库中各类元话语资源的频数差异,并采用卡方检验进一步证实这些差异是否显著。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Hyland(2005)的人际元话语模型,本研究考察了两个语料库中每一类元话语的频率和分布情况。定量结果揭示了两库中元话语的使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方面,在中美语料库中人际互动型元话语资源都远多于文本交互型元话语资源。此外,在文本交互型元话语中,过渡标记的使用频率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的,而框架标记和回指标记则在两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最低。在人际互动型元话语中,模糊语在两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均最高,而自称语在两个语料库中使用频率均最低。另一方面,在中美语料库中某些元话语子类以及子类中的某些元话语资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体现了中美作者在元话语使用方面的不同偏好。根据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实现说服力的三个修辞手段(理性诉求,人格诉求和情感诉求),本研究对新闻评论文章中元话语资源如何实现说服力进行定量分析。在新闻评论文章中,过渡标记、语码注释语以及框架标记有助于作者以逻辑、连贯的方式组织论点,进而实现理性诉求。言据标记、增强语,模糊语,以及自称语有助于建立一个自信,可靠,有责任的人物形象从而实现人格诉求。介入标记、态度标记、模糊语以及自称语能使读者参与到语篇中从而实现情感诉求。结合定性与定量结果,我们可发现两库所使用的不同的修辞策略。例如,中国新闻评论文章明显地要比美国新闻评论文章更少地使用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体裁惯例在作者对元话语资源的选择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元话语资源在两个语料库中的使用和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两库中元话语使用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专栏作家的文化/语言背景不同。具体而言,民族文化、组织文化以及作者的个人影响力共同决定了中美新闻文章中元话语资源的选择。本研究有望为中国新闻评论文章撰写者在面对国际读者时应如何更有效地使用元话语增强说服力提供切实的参考。同时,本研究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也可以丰富他们对元话语的理解,增强他们的修辞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