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整合视域下《师傅越来越幽默》转喻性习语英译研究:以葛浩文英译为例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oh__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语这一语言形式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同时这也赋予习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形式上,习语往往由几个字组成,分为成语,俗语,格言,俚语等。传统语言学把习语看作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认知视角下的习语研究关注习语的可拆分及可分析性,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促进习语形成及引发读者认知习语的两个机制(Lakoff,1987:130)。本文的关注点是认知动机为转喻的习语,也称为转喻性习语,从转喻机制入手研究习语的理解及翻译。  转喻是一种修辞手段,其作用是丰富文章的艺术性。转喻并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模式。所谓认知模式,即获取及处理信息的模式。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有某些相似或不同的认知模式。认知模式之间的共性为转喻在不同语言间的翻译提供了可能性,而认识模式之间的差异使得不同国家读者对同一转喻的理解存在差异。译者需要采用适当的翻译原则,将具有不同文化特点的转喻概念准确地体现在译文中。  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概念整合一般涉及四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及一个合成空间(Fauconnier及Turner,1997:87)。两输入空间向类属空间投射并反映其共同的抽象结构,类属空间规定两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并将两输入空间中的成分有选择性地投射到整合空间,并通过“组合”,“完善”及“精致”三过程产生新创结构(Fauconnier及Turner,2002:48)。所谓“组合”即从两输入空间投射到整合空间的成分被组合在一起,所谓“完善”即运用背景信息对组合的成分进行完善,所谓“精致”即对“完善”步骤中处理过的成分进行精致加工。  莫言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师傅越来越幽默》是收录在他同名小说集中的中篇小说之一。本文参考的译本为美国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的英译本。葛浩文先生是著名的中国文学英译翻译家,其翻译了多达三十多位作家的六十多本小说,且为莫言小说主要的英译者。  本文是以概念整合理论为框架,以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葛浩文译本为语料,分析了应用概念整合理论研究转喻性习语英译的可行性及解释力,探讨了概念整合理论关照下《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转喻性习语英译的原则及启示。  案例分析及研究表明概念整合理论可以应用于《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转喻性习语英译的研究并且对《师傅越来越幽默》中转喻性习语的英译分析有很好的解释力。对于译出语及译入语读者均可理解的转喻性习语,其英译可以采用直译的原则。对于在译出语及译入语中存在不同理解的转喻性习语,其英译原则为采用译入语特有喻体。对于译出语独有的转喻性习语,其英译原则为直接翻译原文的含义。
其他文献
民歌是最古老的民族艺术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陕北民歌作为众多优秀民歌中的一支奇葩,以其简洁的旋律、鲜明的节奏,粗犷奔放的曲风,与陕北人民的生活、精神、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能够自主学习,有独立处理事物能力的学生。也就是说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为目标,为学生提供终生学习所需的技巧和能力。正如古人云
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能够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及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自“移动学习”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国内外
本论文的题为《呼啸山庄》的形式和表达特征研究。论文在对文本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呼啸山庄》对哥特小说的创造性运用,象征手法的使用分析及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展
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始终是个难题,很多学生在单词学习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效果甚微。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数学生仍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学习单词,比如,联想法,词根词缀记忆法等
礼貌作为日常交际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不仅成为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吸引了国内外许多语言学者对其进行研究。因此先后出现了Brown和Levin
作为我国同世界各国交流的重要桥梁,外宣材料翻译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及我国同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然而,一直以来,外宣翻译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