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在反思历史与解析现实的基础上。人们发现当我们创造丰裕物质财富的手段日臻完善的同时,一个要求公正和普遍幸福的理想社会似乎也日渐久远。生态、资源、能源、人口、安全等事关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摆到了人们面前。面临着全球性的生存环境危机,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开始积极地探求和寻找解决的思路与方法。伦理,亦或道德,作为对人类生存现实的一种意识反映,也将自己的视角投注到这一领域,环境道德因而产生。 学校教育,这一重要的社会育人系统,伴随着国际环境教育运动的开展,也不断的调整原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以便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更多的人才。然而,目前学校环境教育的重心偏倚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环境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缺乏系统的整合。本文力图就该问题做一番探究,以期有助于学校环境教育的完善发展。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解决的是环境道德教育得以成立的理论支撑。道德教育必须以道德哲学的定位为前提,道德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原理无不以一定的道德哲学理念为依托。通过对东方古代环境伦理意识的发掘,以及辨析西方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就会发现,道德的本义乃是一种生存意识的反映。基于生存的时空续延,道德这一概念的内涵由传统的人际道德扩展到环境道德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第二部分探讨的是环境道德教育得以落实的现实依据。国际环境教育运动的开展,对学校环境教育的性质、目的以及课程规划等,均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这为如何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第三部分是在历史的归整与现实的把握基础上,对环境道德教育所应持有的基本观点和学校环境道德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初步构想。这里,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出发,对环境道德教育的价值观、利益观、发展观、社会观和实践观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就学校环境道德教育的目的与内容、原则和途径提出了一些粗浅性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