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气候变化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基本同步,并存在区域差异。新疆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气象要素空间分异明显,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内部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研究,对生态建设、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疆地貌单元基础上,利用1979—2018年高分辨率再分析气象数据,结合空间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新疆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变化是全球广泛关注的环境问题,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基本同步,并存在区域差异。新疆地域辽阔,地貌复杂多样,气象要素空间分异明显,生态环境脆弱,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内部不同区域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研究,对生态建设、社会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新疆地貌单元基础上,利用1979—2018年高分辨率再分析气象数据,结合空间分析和趋势分析方法,定量研究新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新疆多年年均温分布基本呈现“南疆高、北疆低;盆地高,山区低”的规律,1979—2018年,新疆全域整体向变暖方向发展,升温速率达0.34℃/10a,其中春季增温最明显,速率为0.62℃/10a,冬季增幅最小,速率为0.09℃/10a(2)空间分布中,新疆年均温变化显著下降的区域较少,昆仑山脉西南部海拔6000m以上区域降幅最明显,速率达-1.87℃/10a;北塔山-诺敏戈壁区中部增幅最大,速率达1.91℃/10a。城市分布和地形因素对气温变化有一定影响,44°33′N附近为全域纬度升温幅度最大,速率达0.88℃/10a,34°33′N附近升温幅度最小,速率为-0.71℃/10a;92°21′E附近为全域经向升温幅度最大,速率为1.27℃/10a,75°27′E附近降温最明显,速率为-0.17℃/10a;全域升温幅度整体随海拔升高而减小,在海拔0~4000m范围内,气温呈增加趋势,而海拔4000m以上区域,呈现降温趋势。(3)多年平均降水分布基本呈现“北疆多于南疆、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盆地”的规律,1979—2018年,新疆全域整体表现为气候湿润化,降水增幅为22.9mm/10a,其中夏季增湿最明显,速率达8.31mm/10a,秋季增幅最小,速率为3.84 mm/10a。(4)空间分布中,新疆年降水变化显著下降的区域较少,北塔山-诺敏戈壁区东南部海拔1000m以下降幅最明显,速率为-29.28mm/10a;准噶尔西部山区西北部海拔3000-4000m之间增幅最大,速率为137.92mm/10a。海拔和坡向因素对降水变化影响较大,49°03′N附近为全域纬度增湿幅度最大,速率达104.33mm/10a,41°33′N附近幅度最小,速率为11.12mm/10a;73°48′E附近为全域经向增湿幅度最大,速率为64.53mm/10a,在75°27′E附近增幅最小为-11.82mm/10a;全域降水增幅整体随海拔升高而增大,且与坡向有一定的关系。(5)1979—2018年间新疆气候变化整体呈暖湿化趋势,年均温和降水增幅分别为0.34℃/10a和22.90mm/10a。新疆各地貌单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均存在区域差异:塔里木盆地区、准噶尔盆地区、天山东部干燥区、天山区、阿尔泰山区、准噶尔西部山区和伊犁河谷区气候呈暖湿化趋势,变化幅度不相一致,其中增温幅度大小依次为天山东部干燥区>准噶尔盆地区>天山地区>阿尔泰山地区>伊犁河谷区>塔里木盆地区,降水增幅依次为昆仑山高原区>准噶尔西部山地区>阿尔泰山地区>天山地区>准噶尔盆地区>塔里木盆地区>天山东部干燥区;北塔山-诺敏戈壁区气温和降水变率分别为0.96℃/10a和-10.83mm/10a,呈暖干化趋势;昆仑山高原区气温和降水变率分别为-0.04℃/10a和48.66 mm/10a,呈冷湿化趋势。(6)盆地类地貌单元气温增幅多高于新疆同纬度区域,降水增幅整体低于新疆同纬度区域;气温增幅在经度分布上整体和新疆同经度区域保持一致,降水增幅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天山东部干燥区和北塔山-诺敏戈壁区年均温变化平均高出新疆同纬度区域0.42℃/10a和0.27℃/10a,降水平均低于同纬度区域10.17 mm/10a和29.56 mm/10a,所经区域主要穿过低海拔风成、干燥地貌和沙漠、戈壁地区。(7)山地类地貌单元气温增幅多低于新疆同纬度和同经度区域;降水增幅多高于新疆同纬度区域,在经度分布上波动剧烈,并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纬度分布上以伊犁河谷区气候变化较为明显,增温幅度低于新疆同纬度区域0.33℃/10a,降水增幅高于新疆同纬度区域17.20mm/10a;经度分布上以阿尔泰山区最明显,增温幅度低于新疆同经度区域0.22℃/10a,降水增幅高于新疆同纬度区域18.75mm/10a;准噶尔西部山区和伊犁河谷区在经度分布上分别高于新疆同经度区域0.13℃/10a和0.18℃/10a。增温幅度较小和降水增幅较大的区域为高海拔地区,降水增幅较大的区域集中在山脉迎风坡处。
其他文献
生与死是人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一切意义的依托和载体。早期人类对生充满着崇拜、对死弥漫着恐惧。随着人的认识能力不断发展,到了殷商时期,由于原始宗教的产生,鬼神观念盛行,人类对生死问题的理解偏重于宗教色彩,使生死认识更加神秘化。到了西周时期,神权政治学说的核心命题“以德配天”观念的出现,人们对生死的认识逐渐从神秘化转向道德化,即更加重视人类自身的道德问题,是人类对象意识向自我意识过渡的具有标志性
宋代孟学史上,在“孟子升格运动”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疑孟”、“非孟”等现象,亦是孟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李觏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一生命运坎坷,虽然没能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却一直心怀苍生,教书育人,著书立说。他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凭借渊博的学识成为了一位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一般认为李觏是“非孟”派的代表人物,但通过对李觏生平经历及其著作的梳理研究发现,李觏本人在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
《山海经》仅三万一千余字,却包举宇内,涵盖神话学、宗教学、历史学、美学、地理学、民俗学、天文历法等诸多方面,被称为中国上古典籍中的“奇书”。长期以来,关于《山海经》神话的美学研究大多集中于神话思维、审美意象等领域,而对它的神话叙事特性和审美意识特点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在此背景下,本文试以既有研究为基础,通过对《山海经》典籍的文本细读,分析其背后的神话叙事特性和审美意识特性,力求对《山海经》神话的审
“传播”是影响新诗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新诗而言,从晚清到五四的媒介变革与受众变革是其发生的必要条件。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媒介,促进了新诗的流布,构成了这一文体成立的媒介基础。清末民初教育制度的改革则为新诗培养了读者群体,以新式学生为主的受众群构成了新诗成立的社会基础。在具体的传播中,《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等刊物均为早期新诗提供了传播的平台。依托于这一开放的传播场域,新诗的
朦胧诗论争是中国新诗史和当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事件。虽然朦胧诗论争业已沉入历史地层,但重返批评现场、审视论争中的文学批评,仍可获有助于中国文学批评行稳致远的启示与镜鉴。朦胧诗论争中的文学批评表露了论争之所以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批评家和诗人在诗学主张、审美倾向以及诗歌发展构想等方面存在差异与分歧。起初,朦胧诗论争中的文学批评还能聚焦于朦胧诗和朦胧诗人本身,但随着双方批评家不断“填充”社会与历史议题,
“中”的概念,自上古以来,就伴随华夏民族而诞生。最初为空间地理概念,而后随着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的发展,“中”的含义又增加了政治、哲学等概念。“中”的思想深刻影响着上古先民的思考模式和行为方式。上古先民也因此总结出来一系列的与中有关的概念,如时中、执中、中正、中和、中道、中庸等等。这其中蕴含着的正是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的观察、对于政治的经验以及自身的反思。这些与中有关的思想最终构成了我们的民族性,形成了
本文主要阐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贺享雍的乡土体验和生活经历尤其是基层政治经历与其乡土小说创作的关系:由于在乡时间长、离乡距离近,对他来说创作不过就是一次次对于自己乡村生活的“重现”。第二,简要梳理《乡村志》中的人物形象与贺享雍以往作品人物形象的联系,对《乡村志》中的人物进行分类评述,主要提炼出乡村政治人、乡村知识分子、都市异乡人这三类群像。第三,在作品中可以发现作者书写乡村的四方面意图,据
西南地区多山岭,大型深埋隧洞修建时受穿越断层破碎带、滑坡、泥石流等威胁,时常发生衬砌裂损下沉、隧洞塌方冒顶等灾害事故。其中,断层是造成塌方、突水突泥等事故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因此,在穿越断层深埋隧洞的开挖过程中,分析围岩稳定性对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本文依托乌东德水电站主变室隧洞工程,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断层带大型深埋隧洞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得到围岩位移变化及应力分布情况,分
该翻译报告是基于变译翻译理论,以巴蜀文化专家袁庭栋代表作《成都街巷志》的部分章节为翻译研究和实践对象。原作《成都街巷志》语言质朴,内容丰富,论述严谨,涉及大量的文言文、文化负载词、古代书籍,还引用大量诗歌,这些因素无疑给翻译工作增加了难度。传统的翻译标准力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的对等,而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异使得该翻译标准对诸如《成都街巷志》的历史文献文本适用性较弱。因此笔者选用变译翻译理论,充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S·A·阿列克谢耶维奇参访了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洗衣兵、炊事兵、邮递员等女兵,采用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文通过该书来探讨女性眼中的二战。全文分为五个部分:女性角色的塑造、女性的视角、男性的视角、反思及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