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显著,导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发展的水热状况受到了不同的影响,但是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以二氧化碳等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又是气候变化的一大重要驱动因子。如何降减少农业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如何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相关数据,利用IPCC的估算模型分析了 2001-2016年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的农田碳吸收量、碳排放量和碳足迹的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类碳排放源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评价了低碳农业发展现状。根据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江苏省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足迹核算及动态变化特征与趋势近16年间江苏省农田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2001年江苏省碳排放量444.43万吨,2016年碳排放量459.91万吨,增幅为3.4%。碳排放强度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总体波动不大,碳排放强度水平总体低于1 t/ha。各种农业碳排放源对总排放量的贡献率以化肥的贡献最大,贡献率约为64.77%,其余依次为柴油、农膜、农药、灌溉和机耕,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1.65%、10.26%、9.46%、3.52%和0.34%。2001-2016年碳吸收总量和净碳汇量不断增加,分别增加3540.17万吨和3525.7万吨,碳吸收强度总体为逐渐增加趋势。在主要的碳吸收作物中,园艺作物的碳吸收量明显高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碳足迹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呈现减少趋势,16年减少99483.82ha,各年份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均小于同期耕地面积,呈现碳生态盈余。(2)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因素及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化肥是影响低碳农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它与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关联度最大,关联度为0.87,其余依次为柴油、农膜、农药、灌溉和机耕。2001-2016年,江苏省低碳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3)低碳农业发展对策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方式;优化农业能源消耗结构;落实低碳农业发展政策;宣传推广低碳农业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