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zhijiaz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与国际金融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商业银行面临着产品同质化、同业及跨界竞争加剧等压力。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加大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以期通过金融创新提升市场地位。但金融科技加速了资金流动和信息传递,这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对商业银行而言,金融科技与其风险承担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尝试探究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并尝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以期对未来学术研究及商业银行制定金融科技发展战略提供新思路。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效应和相应作用机制在当前学术研究中受到很多关注。国内外学者在作用效果和影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细致地分析,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定论。Lapavitsas和Santos(2008)认为,基于互联网的技术革新能够通过减少商业银行与贷款申请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助于商业银行控制风险。戴国强和方鹏飞(2014)则通过分析商业银行资金成本和借款方融资成本,认为新兴业务的发展将导致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上升。程成(2018)从商业银行资产端、负债端和风控端角度进行了影响机制分析,认为其资产端更偏好于低风险承担行为,负债端则偏好于高风险承担行为。金洪飞等(2020)则认为金融科技有助于通过改变银行业市场结构降低商业银行风险水平并改善风险承受能力。已有研究表明金融科技能够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业务结构、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行为等方面产生作用,但在影响机制分析方面,他们均未系统地从不同类型的风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2020年是中国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决胜时期,深入分析金融科技对中国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的影响机制和对其风险承担行为的传导机制,有助于加强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因此,本文将从风险类型划分的视角出发,研究金融科技如何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来影响整体的风险承担行为。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本文从技术溢出效应和竞争效应的角度梳理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行影响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金融科技如何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产生影响。在实证研究设计部分,本文对以往研究中普遍使用文本挖掘法合成的金融科技指数加以完善,将金融科技领域论文数量和专利申请数量等客观数据纳入到指数构建中,避免因为数据主观程度较高而导致的分析结果不准确。本文使用了2012-2019年122家中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总量效应、异质性分析和影响机制分析模型进行估计。计算过程全部通过Stata15完成。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金融科技发展初期,金融科技企业通过竞争效应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更突出,互联网理财等新型金融产品使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下降,在整体上表现为较低的风险承担行为。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逐渐成熟,技术溢出效应使商业银行及监管部门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提升,金融科技企业合规性加强,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下降,对流动性风险的承受能力上升,风险承担行为随之上升。(2)股份制银行在市场化程度、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优势能使其在转型中率先行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则可能由于系统重要性水平高,对金融科技的态度更加慎重;城商行和农商行则由于资源匮乏和市场地位弱等因素,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敏感程度不强。(3)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显著改变了风险承担行为对金融科技的敏感性。信用风险水平的提高会导致流动性紧张,加剧了对外部变化的反应程度。(4)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综合管理,对资产组合进行合理配置,控制贷款质量,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稳健发展。(5)监管部门应全方位地把握商业银行涉及的金融科技业务的运作模式,重视其对商业银行各类风险可能存在的影响,各类风险间的相互作用,并对其开展的金融科技业务的规模、集中度及风险指标等方面进行规范和动态监管,限制其在金融科技业务上的高风险承担行为,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本文从商业银行面临的不同类型风险的视角分析了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丰富和完善了金融科技和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这一研究领域。(2)在金融科技指数构建过程中,完善了金融科技的维度,引入了金融科技领域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数量等指标衡量中国金融科技的整体发展情况,有利于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及其他主体对金融科技形成更加直观和准确的认识,拓宽这一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3)本文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与其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的分析,有助于监管部门全方位地把握商业银行各类风险的影响效应,对金融科技领域监管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思路。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1)本文所构建的金融科技指数基于宏观层面,但各银行金融科技投入力度及应用水平存在差异,可能会导致实证分析不够深入。(2)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等风险指标的披露详细程度不一致,难以搜集到足够的数据量进行实证检验,因此本文没有对这几类风险进行分析,导致本文的影响机制分析可能不够充分。对于以上不足之处,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尝试使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金融科技指数进行优化;或人为构建具有一定解释力度的指标,继续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风险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反应情况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机制。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的到来,协作学习模式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通过信息共享、协商讨论、反思总结等过程,在一致的学习任务或者学习目标的驱动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最终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知识增长。小组协作学习有助于提升学习者信息加工能力、主动思考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符合当代对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小组协作学习归根结底是集体共同促进新
学位
这项研究探讨了专业能力与个人能力水平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考虑了基于能力的教育如何改变这种关系并最终影响整体学习体验。由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名专业人员和学生组成的一次性调查,所有这些因素都具有进入大学课程(例如在大学机构中)的共同联系因素,发现从教育机构向能力转移到专业行业。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基于能力的课程的强烈关注与个人获得的更高水平的能力有关。本文探讨了如何通过基于能力的课程来应用基于技能的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