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汪榕培英译本《牡丹亭》为例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i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是上世纪60年代由尧斯(Jauss)和伊塞尔(Iser)以现象学和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接受实践为理论依据所提出的文学批评理论。作为接受美学的主要构成成分,“期待视野”、“视野融合”、“文本未定性”等核心理念主张,文本意义的解读需要有读者主动的参与,而文本意义的产生需要读者与作品的积极互动。接受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我国翻译研究的视野,90年代以后,接受美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的翻译研究当中。在传统的翻译学研究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角色被严重忽视。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理论界出现的“文化转向”,译者角色也经历了从幕后到台前的转变。此后,有关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逐渐成为翻译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本研究基于接受美学,以汪榕培的《牡丹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期待视野”、“视野融合”、“召唤结构”等不同维度来探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及其作用。研究发现:一方面,在语音、句法、典故、文化词语等层面的翻译中,译者可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达到满足译语文本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与译语文本读者产生“视域融合”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译者受到个人文化认知和目的语意识形态的制约,其译者主体性在填补“文本未定性”过程中也受到制约。研究表明,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满足和达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并实现特定的美学目标。接受美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利于挖掘和再现文学作品的美学价值,同时也为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法律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带一路”倡议下,对外翻译和传播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时更加需要掌握翻译主动
作为第一位获得古根海姆基金会(Guggenheim Foundation)创作基金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内拉·拉森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的重要人物之一。拉森的作品深切关注美国非裔黑白女性混血
脂肪肝是围产期奶牛常见的营养代谢性疾病,过多的甘油三酯(TG)无法被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运出肝脏外而导致.含黄素单加氧酶3(FMO3)是近年来发现的与脂代谢相关的重要调控因
大量的语篇分析实例已有力说明了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理论在语篇分析中的强大生命力,同时,这些语篇分析实例也有力地推动了功能语法理论的不断发展。及物性理论是三大纯功能理论中
构树产于中国,分布广,是一种综合应用前景广的树种,主要被用于饲料、药用、绿化、生态修复等领域.文章就其生物学特征、地理分布及当前开发利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
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语块,其语言结构兼具词汇与语法的特征,并具有特定的话语功能。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越来越关注词块教学方法而非传统的单个词的词汇教学方法。词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