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多鳞鱚(Sillago sihama Forskál)幼鱼为对象,研究了其对蛋白、脂肪的需要量,以及饲料中脱酚棉籽蛋白替代鱼粉的适宜水平。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酪蛋白、白鱼粉和小麦谷朊粉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采用4种蛋白质水平(40%、45%、50%和55%)和3种脂肪水平(8%、10%和12%)的完全交叉实验,配制12种饲料,投喂平均体重为0.83±0.01g的多鳞鱚幼鱼8周。实验结果表明:蛋白水平50%(P50)组的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和蛋白效率(PER)比蛋白水平40%(P40)组有显著提高(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为55%(P55)时,WG出现下降趋势;脂肪水平为12%(L12)组的WG显著高于脂肪水平8%(L8)组(P<0.05);饲料中过高的能量(26.11-28.17k J)还会导致多鳞鱚的日均采食量(DFI)下降(P<0.05)。同时,饲料中脂肪水平高于10%时显著降低了全鱼水分含量;显著增加肥满度(CF)、肝体比(HSI)和脏体比(VSI);显著提高全鱼粗脂肪水平(P<0.05)。根据WG,当脂肪水平为10%时,二次回归模型拟合得出饲料中最适蛋白水平为48.42%(干物质);当脂肪水平为12%时,最适蛋白水平为48.53%。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的活性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高蛋白饲料组(50%和55%)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显著高于低蛋白饲料组(40%和45%)(P<0.05)。高脂肪水平组(10%和12%)脂蛋白脂肪酶(LPL)活性显著高于低脂肪水平组(8%)(P<0.05)。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上升而下降。饲料脂肪水平显著上调了肝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基因的表达水平(P<0.05)。肝脏中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蛋白水平为45%-50%时随饲料蛋白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饲料蛋白水平为55%时有所下降,显著低于蛋白水平50%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多鳞鱚饲料最适蛋白质水平为48%,脂肪水平10%-12%时生长最佳。2.以白鱼粉、小麦谷朊粉、大豆浓缩蛋白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卵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使用脱酚棉籽蛋白(LCSM)替代饲料中的鱼粉,替代水平为0(R0,对照组),16%(R16),32%(R32),48%(R48)和64%(R64),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投喂平均体重5.8±0.58 g多鳞鱚幼鱼8周。实验结果表明:R0和R16组的WG和SGR显著高于R48和R64组(P<0.05)。全鱼水分随鱼粉替代水平的上升而上升,全鱼粗蛋白含量呈相反趋势(P<0.05)。随着饲料中LCSM水平的上升,肠道淀粉酶(ASM)活性显著上升(P<0.05),肠道胰蛋白酶(TRP)活性显著下降(P<0.05)。饲料中LCSM水平的增加上调了肠道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κB因子(nf-κb)和白细胞介素-β(il-1β)的表达,但下调紧密连接结蛋白zo-1(zo-1)、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组织学分析显示,随着鱼粉替代水平的提高,中肠的形态学损伤逐渐加重。在肝脏指标方面,R0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活性氧(ROS)浓度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R32组、R48和R64组。肝脏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溶菌酶(LYZ)活性、免疫球蛋白M(IgM)浓度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均在R32组取得最大值。随着饲料中LCSM水平的升高,肝脏il-10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肝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雷帕霉素靶蛋白(to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而肝脏nf-κb和il-1β的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当鱼粉替代水平达到32%时,补体途径中补体成分3(c3)、补体因子H(cfh)、补体因子B(cfb)、mbl相关丝氨酸蛋白酶1(masp1)等部分基因显著上调(P<0.05)。本结果表明,LCSM替代16%(88.5g/kg)的鱼粉不影响多鳞鱚生长性能,但过高的替代水平会造成肠道损伤,但对肝脏免疫指标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