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就业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问题,也是经济政策制定者十分关心的焦点问题。实现就业稳定一直以来都是各个国家制定宏观政策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文在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统计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省际劳动就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初步探索我国地区之间就业的空间相关性。首先,对劳动就业的理论进行了简要的回顾。详细阐明了古典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货币主义经济学的就业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就业理论。其次,对我国劳动就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与日本和美国相比,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过高,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却过低,我国就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对我国东中西三个地区的就业量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东部就业人数比中部和西部都要高,并且在就业人数增长率方面,东部地区也比中部和西部高。通过计算区域就业极差和Theil指数,本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地区就业差距在逐步扩大。然后,用Moran指数法对省域劳动就业的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M)对省际劳动就业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省际劳动就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而且邻近省域就业的溢出效应和空间依赖性对本省具有正向影响,但各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趋同使得空间溢出效应远小于空间依赖性;在影响省域劳动就业的诸因子中,技术进步、市场化水平和政府财政支出对省域劳动就业具有显著影响,对提高区域就业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工资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并不显著,人口城镇化水平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特殊性对就业的影响较小,工业化对就业的影响尽管不是很显著,但其对省域就业的正向影响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最后,本文根据研究的相关结论对如何促进省域就业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