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中枢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各种原因所致的脑部血管阻塞引起脑损伤,造成运动及认知功能障碍。虽然有很多关于慢性缺血性脑卒中后结构和功能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但是关于慢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对神经元活动与脑血流灌注匹配的影响还不明确。神经血管耦合代表脑内神经元的代谢活动与血流量灌注相匹配,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本实验招募大样本量的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神经血管耦合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全脑灰质fALFF-CBF耦合分析及fALFF/CBF比值计算,探究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血管耦合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严格的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6例(女46,男20),基于病灶侧别的不同,将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成左侧病灶组和右侧病灶组(左侧40例,右侧26例)。同时选取了58例(女33,男25)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数据采集使用GE公司3.0T磁共振扫描仪,采集的图像序列有rsfMRI及ASL,然后对上述数据分别进行处理、计算得到fALFF图及CBF图,用于后续分析。本试验使用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及CBF分别评估神经元活动水平和脑血流量,计算每位受试者灰质模板内跨体素的CBF-fALFF相关性及灰质模板内每个体素的CBF/fALFF比值,然后采用双样本t检验并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同时对CBF及fALFF采用双样本t检验分别进行基于体素水平的组间比较,提取出存在显著差异的脑区。之后将左侧病灶组及右侧病灶组按照发病时间再分别分成三个亚组,分别为6-12个月,12-24个月,>24个月,最后分别将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正常对照组中存在CBF与fALFF的显著正相关。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病灶组及右侧病灶组的全脑水平CBF-fALFF耦合显著降低(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左侧病灶组患者右侧额上回、右侧中扣带脑回、右侧前扣带脑回及右侧辅助运动区CBF/fALFF比值升高(P<0.05,Alphasim校正)。4.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右侧病灶组患者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及左侧额中回CBF/fALFF比值升高(P<0.05,Alphasim校正)。5.左侧病灶组及右侧病灶组患者在发病不同时间段CBF/fALFF比值升高脑区相同,但受损脑区范围不同。结论:1.健康对照组中神经元活动水平与血流灌注相匹配,进一步验证了正常人类大脑中存在神经血管耦合。2.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内存在神经血管耦合受损,神经血管单元将可能成为慢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潜在治疗靶点。3.慢性基底节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不同时间段神经血管耦合受损的脑区虽然相同,但受损脑区范围随着发病时间的延长逐渐缩小,在发病2年后基本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