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灰斑病(Gray leaf spot,GLS)是严重影响玉米生产的病害。根据致病种,又分为由Cercospora zeae-maydis引起的玉蜀黍尾孢灰斑病和由C.zeina引起的玉米尾孢灰斑病。为进一步明确我国新发玉米灰斑病地区的致病菌种类,阐明病害发生与流行动态,本研究对2013~2015年采集的玉米灰斑病尾孢菌分离物进行鉴定,对2008年以来保存的玉米尾孢分离物进行群体遗传结构和分子变异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玉米尾孢和玉蜀黍尾孢是我国玉米灰斑病的主要致病菌对110个分离物进行了形态学、培养特征和分子鉴定,其中82个为玉米尾孢(C.zeina),分布于云南、四川、重庆、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河南、河北和黑龙江等省份;27个为玉蜀黍尾孢(C.zeae-maydis),分布于黑龙江、北京、河北、陕西、河南和四川等省份;1个云南分离物为罗德曼尾孢(C.rodmanii)。鉴定结果明确了玉米灰斑病新发生省份(陕西、甘肃、河南、重庆)和致病种未有明确报道省份及地区(北京、河北、四川北部)灰斑病菌种类。2、玉米尾孢灰斑病快速向北扩展,已威胁北方春玉米的生产灰斑病致病种的阐明,进一步明确了玉米灰斑病的发生现状:北方地区主要为玉蜀黍尾孢灰斑病;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重庆、四川主要为玉米尾孢灰斑病;陕西省南部以及河南省西部为两种灰斑病混发区域;源自西南地区的玉米尾孢灰斑病已越过巴山、秦岭进入陕西中部及西部和甘肃东南部,湖北的灰斑病已传入河南西部,在西北春玉米产区发生,局部地块严重。3、云南为我国玉米尾孢灰斑病流行的发源地群体遗传学和多基因分子检测(基因片段ITS、β-tubulin、H3、18sRNA、Actin)表明玉米尾孢群体的遗传分化并不明显,7省市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为变异的主要来源;两两群体间能检测到基因流,但云南省与其他六省玉米尾孢群体间基因交流最频繁;玉米尾孢群体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种群的扩张发生在云南;7省市中云南省玉米尾孢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陕西群体遗传多样性最低。分析结果表明:云南为我国玉米尾孢灰斑病的发源地,四川、贵州、湖北、重庆、甘肃、陕西和河南的病原均来自云南菌株的扩散。4、玉米尾孢地方群体的变异与灰斑病定殖时间、寄主品种及环境差异有关玉米尾孢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表明,在云南和湖北出现了有别于云南早期种群和其他省份目前种群的特殊类型。这种变异表明,当病菌在一个地区定殖后,随着定殖时间的延长,当地的种群在特定寄主品种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能够形成与初始群体结构有一定差异的新地理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