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大量家系、双生子、寄养子研究显示双相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经典的孟德尔遗传定律和性染色体方式却不能解释其遗传机制。近来有学者提出由多个微效基因协同作用的多基因遗传方式,也有观点认为此种疾病是由单一主效应基因独立作用或其他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多项研究得出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与5-羟色胺和多巴胺这两种神经递质密切相关。随后许多研究致力于5-羟色胺系统中的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启动子区域(5-HTTLPR)基因、多巴胺系统中的多巴胺第4受体(DRD4)基因以及多巴胺转运体(DAT1)基因研究。对于以上位点,国内外学者已作出大量研究,可是结果并不一致,缺乏支持性证据。鉴于此,我们对于这三个多态性位点进行基于核心家系的病例对照研究,目的在于在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进一步探讨这三个候选功能基因多态性与双相障碍的关联。 方法:以西北地区汉族人群中双相障碍核心家系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1个家系,共153人,提取每个成员血液样本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5-HTTLPR、DRD、DAT1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扩增,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对这三个多态性位点分型。随后进行以双相障碍患者家系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这三个多态性位点与双相障碍发病是否存在关联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这几个方面:1、对双相障碍患者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定量评定;2、为避免假阳性结果及群体结构分层的现象,保证研究课题方法学的合理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我们采用单体型相对风险方法和传递不平衡检验方法,对5-HTTLPR、DRD4、DAT1基因多态性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分析。 结果:153个个体均进入结果分析。(1)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患者双亲组的5-HTTLPR、DRD4、DAT1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在抽取群体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P>0.05),表明样本是来自随机婚配的自然群体,适合做遗传学分析;(2)基于基因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基于基因型的单体型相对风险分析结果显示,5-HTTLPR、DRD4、DAT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双相障碍间均未发现连锁和关联(P>0.05);(3)传递不平衡分析:传递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此三个多态性位点均未发现与双相障碍易感基因存在连锁和关联(P>0.05);(4)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分析:父母组和患者组的三个候选功能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出现(P>0.05),同时患者组经性别分层后未发现5-HTTLPR、DRD4、DAT1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频率在性别间存在统计学上差异(P>0.05)。 结论:5-HTTLPR、DRD4、DAT1多态性位点在中国西北地区汉族人群双相障碍发病机制中不起主要作用,但不能排除微效作用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