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的场所适应性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y2673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建筑在当今的建筑舞台上日渐活跃,由其自身的显著特征而被赋予了城市精神的标记,往往能够突破建筑实体的客观存在形成清晰的城市意象,成为人们可见、可忆、可喜的源泉。公共景观建筑发挥的良好景观效应或景观辐射作用大大提高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与公共空间的品质,但与此同时,一味追求高大、新奇的现象使之发展逐渐陷入了窘境。基于现状,笔者将研究聚焦于灵活多样的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并引入了适应性的观念,旨在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突破固定僵硬的比高、比快、比现代的思维模式,以延续景观建筑的活力。本文分为四个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两个章节,为全文设定出了框架以及对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概念的界定,梳理了景观建筑的相关理论,以及对我国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发展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做了归纳和总结;第二个大部分为第三章节,就提出的问题而引入了适应性的观念,并对适应性概念的深层内涵进行了挖掘,基于适应性的特征和基础思想,提出了场所中景观建筑需要适应的主要对象,分析其特征与主要的限定因素;第三个大部分为第四与第五章,同时也是本文的核心章节,首先从景观建筑与适应性设计的契合点出发,针对影响城市中小型公共景观建筑的场所元素——场所中的环境、人、时空,而提出了相应的适应性策略,为相关设计提供一条新思路。继而以作为指导,进一步将适应性的观念贯彻到城市的主要场所之中,根据不同场所的不同特征阐述了适应性的设计理念和实现的有效途径;第六章为本文的最后一个大部分,笔者结合参与的实际项目——梅溪湖景观建筑设计,更为清晰具体地探索了场所适应性的设计方式方法和实际可行性。笔者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设计者们寻找一个更为合适的设计策略,能引导人们多角度地去解读公共景观建筑,从而促进城市、场所环境、景观建筑、人与时空的多元和谐。
其他文献
  经过上世纪近百年的发展,世界城市化已经而且正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膨胀。现代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大量涌现、大都市数量不断增加。在此情况下,城市人居状况的改善,备受国际社会
我国浙北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老年人健康程度普遍较高,老龄化现象尤为显著。然而,作为农村养老系统的空间载体,浙北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彼此脱节,“指标化
学位
街区型住宅作为新型住区模式,在结构形态及空间布局上与城市有机融合,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实践模式。而香港公屋(HONG KONG PUBLIC HOUSING),即香港的公共住宅,自1953年发展至今
目前我国风景区急救中心建设领域存在着大量空白,限制了风景区医疗卫生建设的发展。本论文针对此现状,从如何建设能够满足风景区需求的急救中心入手,通过对急救卫生理论的分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特色资源在很多地区和城市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破坏严重,随着人们对城市价值认识及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城市特色资源的
工业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先驱,随着现代建筑设计的探索逐渐深入,表皮设计成为建筑设计中的一个备受关注的主题。公共建筑表皮的实践已有较长时间的经验积累,理论研究也已达到一
现代建筑以来,空间已经被明确提出并被作为建筑学的核心,空间问题的核心在于其设计与生成。那么空间是如何生成的?这一生成过程中的机理应如何描述和研究?这些疑问构成了本文
公共建筑入口在建筑设计中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进步,不同维度下的建筑入口也不断发展。建筑入口的发展,逐渐趋向于多样化、多元化和场所化,以求满足不同建筑类型
随着商业地产的蓬勃发展,商业建筑正朝着体量扩大、业态增多的方向发展,对建筑平面布局规划带来了新的挑战。“流量为王”的现实背景下,建筑内部平面动线布局成为直接影响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