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斯·范弗拉森的“可观察性”概念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代西方科学哲学领域中,范·弗拉森作为一名杰出的反实在论者,以其温和的建构经验论而著称。范·弗拉森使用“经验充分性”这一概念重新回答了科学的目的、科学理论的性质、科学理论与世界的关系等问题,赋予了科学新形象。可以说,“经验充分性”是整个建构经验论的核心所在。但是,“经验充分性”是依赖于理论的可观察性的,在范弗拉森的整体思想体系中,两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可观察性是整个建构经验理论体系的支撑和基点,没有可观察性,便谈不上理论的经验充分性。从经验充分性出发,相信可观察的东西,是范·弗拉森真理观的核心之所在。因此,厘清“可观察性”概念是理解范·弗拉森建构经验论思想的一个基本前提。观察和理论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从古典经验主义、逻辑经验主义到如今的新历史主义都对此问题做了讨论,并提出各自独有的观察理论,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范·弗拉森在看到前人理论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构经验主义为基调的观察理论。由于经验主义立场的需要,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理论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基石。范弗拉森坚持经验论原则,认为科学认识应局限于经验世界。他把世界划分为“可观察的”和“不可观察的”两部分,认为可观察的世界就是经验世界。科学的目的就是要正确描述可观察世界的所有可观察现象。范弗拉森以可观察性概念为基点,批判了科学实在论的一系列论证。从核心概念“经验充分性”的构建、科学理论模型的建构、科学理论语义学的分析到现象的拯救,可观察性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由于其局限性和模糊性,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众多责难。本文通过分析可观察性概念的一些局限性,指出可观察性概念并不能恰当地支撑经验充分性理论这一观点。
其他文献
无产阶级的命运问题是马克思毕生都关注的问题。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不断地探索,寻找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晚年的马克思把精力没有放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写作上,而是回到
中庸之道,作为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以至中国历代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想探究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对管理模
2006年以来,关于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论又一次兴起。争论双方围绕中医是不是科学,是不是“传统科学”“民族科学”以及科学在各类文化中是否应该具有权威地位等问题展开讨论。这场
在现代性的历史大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力图立足传统,构建本土现代性。而在现代新儒家中,冯友兰的思想十分特殊,它不同于其他现代新儒家的“心性”本体论思想,而是建构了一种以
面对变革的社会及其带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面对当前学校教育中众多违背教育人道主义的行为,我们必须要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人道主义进行彻底的反思和梳理,并从
休谟从人性的自私心和同情心入手,分析正义制度的存在的动机。认为由于自然为人类需要所提供的资源不足,使正义成为分配物质资源的分配正义。为了解决这个影响正义制度局面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