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简化与纯粹——常玉艺术的造型语言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ju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玉,民国时期的华裔艺术家,不能轻视的是,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有着极大的意义,他独具风格的造型语言对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具有很强的个案研究性。  国内对其研究者多是从常玉艺术中西融合的风格及思想方面着手,还缺少大量其他角度的研究。本文对常玉艺术的研究,共四个部分,分五章进行叙述,以常玉艺术的造型语言特点为线索进行。第一个部分是对“结构”概念的详细阐述以及常玉艺术结构是怎样的一个分析回答;第二部分是对他艺术生涯中出现的两个高峰期的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对其两个时期的艺术作品所展现出的造型语言特点进行详细的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常玉风格”所展现出的造型语言特点与同时期其他艺术家的绘画风格进行比较来回应常玉造型语言受到同时代艺术家影响的部分;第四部分是重点揭示常玉艺术现代性的启示价值及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影响,也是本文的最终着力点。
其他文献
“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最易走向世界。对中国来说,竹刻无疑是已经走向了世界的艺术,更多的海外人士正通过竹刻体味着中国艺术的特殊魅力。”这是当代竹人叶瑜荪写在《容园竹刻》专著中的一段话。近年来,浙江桐乡市竹刻艺术家叶瑜荪在竹刻之外,更多地从事竹刻艺术的学术研究。  不凡之绩  “有竹人不俗,无兰室自馨”。叶瑜荪,斋号容园,浙江桐乡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工艺设计分会理事。他自幼深受
童年在人生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一个人的性格、习惯、偏爱在童年时期就初见端倪。童年的记忆对之后的人生产生着持续的作用,并在一次次的回忆中重复和强化。艺术家也同样,并不是一
当代,人们的审美眼光与审美品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革而逐步地提高,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岩彩”这一“古老”的绘画材料,以一种“新模样”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心理学、脑科学、哲学等研究新成果的不断出现,人们的阅读经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图像无处不在,美术作为一种以视觉性为主导进行思想
编者按:在江西省气象局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孟建柱,省长黄智权,省政协主席钟起煌,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秦大河等
工业化时期的中国工业版画,是以为人民服务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潮为主要驱动,以记录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成就与工业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版画,创作者多数是工厂的工人。二十世
在现今速食化、多元化并且信息内爆的时代现状,艺术风格发展过快,艺术创作者更是基数庞大,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对经典名画的图像元素的表述态度都会产生不同的鉴赏角度与共鸣程度。
作为中国园林中特有的建筑型制,究其根源,水榭源于中国建筑厅堂型制,但又与厅堂有所区别。尤其受到中国传统诗词绘画的影响,水榭在与园林相融合的过程中,显示出我国山水文化的特色
本文对杭剧的历史沿革及自身的艺术特色、发展现况及未来走向做了细致地研究和阐述。针对杭剧沿革判定混乱、专项材料缺失、研究系统性缺乏等问题,运用调查法、图表法、文献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