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强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国“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以传统手工技艺为代表的民间活态文化受到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日益严重,其自身“非物质”、“活态”、“流变”等形态特点决定了其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日渐狭窄。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开展,世界各国日益重视本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凝聚了特定民族的情感记忆、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势必带来整个民族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解。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2006年铜梁龙舞及龙灯彩扎工艺分别被列入国家级与省级(重庆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龙”道具的造型研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有相关著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从造型到材料、工具、工艺等较之二十余年前都有了极大改变。特别是“申遗”成功后,对铜梁龙的相关研究专著尚未得见,有关彩扎工艺方面研究的期刊、学位论文尚属空白。这种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使其在保护与传承工作理念上缺少科学持续的向导。故对其原有文献资料数据进行全面更新与完善,这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的客观要求,更是对其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的具体举措。鉴于此,本文以铜梁龙彩扎工艺为研究对象,以美术学为基础平台,并整合设计艺术学、民俗学、文化社会学、遗产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多维度研究。首先,运用系统工程与田野调查的方法对新时期的扎龙工具、原材料、工艺流程等环节进行了详实的记录、分类、整理与特色分析,为铜梁龙彩扎工艺体系的传承、发展、研究提供适时性的文献数据支撑,并尝试探寻其保护与发展的机理;其次,以铜梁龙彩扎工艺现状调查为基础,从历史发展与工艺现状两个维度透析铜梁龙彩扎工艺的嬗变历程,对其在新时代语境下变迁的动因、发展规律及传统民间彩扎工艺造物审美寓意予以探求;最后,对铜梁龙彩扎工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及时有效的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