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论文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收集整理包括《内经》时期、宋明时期、中西医汇通时期在内的三个历史时期与“肝藏血”相关的文献,采用知识考古学话语构成分析的方法,考察肝藏血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演变来分析这一历史时期“肝藏血”理论的内容及背后的知识体系。方法采用知识考古学的话语构成分析法,进行肝藏血的历史考察。①话语构成分析:应用知识考古学,对文献中“肝藏血”进行话语构成分析,分别对其理论体系中概念、原理,进行对象形成、陈述方式、概念扩散、主题从属等话语构成的四要素分析。②话语转型分析:分析“肝藏血”及其与其他概念知识型的断裂点,确定其话语形成系统的成分转换、话语形成体系特征性的关系转换、各种不同话语形成规则之间的转换、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转换。结论1《内经》时期肝的藏血功能为藏血以舍魂《内经》时期由于“天人相应”观主导着先秦两汉时期人们的思想,医学的热点是经络、脉学,而在医学理论中“气”、“神”观也充斥着整个医学领域,这些原因导致脏腑理论并不是医学理论的核心,而脏腑的功能在这个时期被定义为“守神”之器,具体通过藏精气以达到守“神”的目的,为此肝脏在“天人相应”的五行系统下属木对应的是四时之风,主藏血以舍魂,“舍魂”是肝脏的重点而不是“藏血”,这个时期对血有调节作用的也是“气”,“血”的概念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2宋明时期肝藏血功能作为肝主升主动的附属而存在肝的功能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个阶段,宋金元时期以五行系统解释下部“火”的病理情况,以刘完素、李东垣为代表引发了对相火、虚火、阴火的讨论。第二个阶段是由朱丹溪开始的引易入医阶段,特点是以太极动静说解释医学理论不再采用单纯的五行理论来解释下部的病理之“火”,在此过程中肝开始小范围的“司疏泄”对男子的生殖之精有疏泄作用。第三个阶段是命门学说的成熟与发展阶段,在命门学说早期阶段肝主动主升的功能被不断的扩大并且引起了肝有无补法的讨论,到明朝中后期理论发展到肝虚为肝血虚需要补而肝气不需补的状况,至李中梓提出“乙癸同源论”才解决了肝有无补法的理论争议。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肝的藏血功能在不断的被边缘化,直至引发肝有无补法的讨论,医家们才开始把论点转向肝的藏血作用,肝的藏血作用在此期成为了肝主升主动功能的一种补充理论,依附于肝脏主升、主动功能而存在。3中西医汇通肝藏血功能在西学影响下有调节血量之功中西医汇通时期肝的藏血功能开始有调节血行的说法。肝开始有调节血行的理论来源为西学知识的影响,这个时期的脏腑理论在西学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提出了脏腑的“形气分离”论以中医脏腑重气化西医脏腑重解剖来解释中西医脏腑的不同,而与此同时中医的许多理论却参照了西医的生理病理学知识。而在此期对肝脏的藏血功能影响最大的便是心脏循环理论的出现,它的出现使肝脏在明朝时期开始形成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第一个变化是,肝脏由从传统主筋演变为肝主神经;第二个变化是,明朝中期形成的由命门生血气的功能被弱化替代;第三个变化是,由肝主神经与调节血量解释了肝主中风,将脑中风归为肝脏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