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解释中的公共政策考量——以最高法院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司法解释为考察对象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金融危机的社会背景下,最高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中央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相关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司法解释文件,要求司法裁判必须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最高人民法院之所以对司法裁判提出“社会效果”的要求,旨在通过司法解释将公共政策转化为司法政策,并进一步内化到司法裁判过程中。法律解释过程中的政策考量因素明显有所增加,这首先是迫于非常态的社会现实与常态下的法律之间发生了不可调和的冲突,而具有灵活性、时空性的公共政策则恰恰能够降低转型期的社会风险,其次是基于规则之治的固有不足,以及政策和法律具有自由、正义、秩序等共同的价值取向。因此,在非常态的社会现实下,公共政策正逐渐成为法律解释的“背景规范”或成为解释的对象之一。故法律解释除了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往返流转之外,还需要在“规范与政策”之间往返流转,即同时在事实、规范与政策三者之间往返流转,才能最终获得一个妥当的解释结果(此处“规范”特指法律解释的对象:法律文本),这就是“政策标准”的法律解释思维过程。然而,公共政策并不像制定主体所预期的那样,基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良,它的实施往往会引发预料之外的意外风险,即“政策反弹”现象。在公共政策介入法律解释过程之后,倘若得不到妥当的权衡和处理,那么公共政策的意外风险就很有可能会通过法律的适用过程进一步的扩散至整个社会,不仅将会直接损害到司法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也会在深层次上使民众的法律信仰造成一定的缺失,这都会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构成一定程度上的威胁和损害。因此,对公共政策的入侵必须予以相应的限制才能防患于未然。   本文采取法律解释方法的路径,试图从原则标准和政策标准的对比中指出,在法律解释中对政策因素的考量必须以原则标准为基础,尊重法治原则,并且在公平正义的价值指引下进行,这是分别对公共政策介入条件和程度的限制。惟有如此,才能在“规范”和“政策”之间通过不断的反思均衡达到“重叠共识”,才能防范公共政策的意外风险及其扩撒,才能最终取得最佳的法律解释效果,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其他文献
中国的法治进程在不断地向前推进,法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法治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亟待分析和解决。而如果对这些问题进行追根溯源,就不难发现症结
伴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建设和谐校园的理念也孕育而生。高校教师是高校的支柱,一支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的师资队伍是高校和谐校园构建的关键,这就要求以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侵权行为的手段越来越隐蔽,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屡见不鲜。我国至今没有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法院运用共同侵权的理论来追究专利
为增强公民同严重的暴力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意识,提升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同时便于将犯罪疯子绳之以法,新刑法在第20条第3款设立了特殊正当防卫权。然而,该款自颁布至今,争议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