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指在静脉回流充足的情况下,由于心脏的射血或/和充盈障碍,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近年来CHF患病率逐渐增加,其死亡率和病残率亦随之增高。最新资料表明,全球范围内CHF人数达1500万。在我国患者已达400万人,被认为是目前唯一患病率仍在增加的心血管疾病,而且预后差。因此,心衰的防治尤为重要。目的:收集2008年5月-2011年5月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以心力衰竭为出院诊断的1258例病例,旨在分析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年龄组成、性别组成、病因、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记录近三年我院心内科1258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例的年龄、性别、病因、危险因素及药物治疗情况,并进行分析汇总。结果:①1258例心力衰竭患者发病年龄范围为37-85岁,平均67.5±12.7岁,50岁以下89人(7.1%),50-60岁323人(25.7%),60-70岁612人(48.6%),70岁以上234人(18.6%);女性患者发病年龄(平均71±13.4)高于男性(平均63±10.3)患者;心功能Ⅱ级患者平均年龄57.1±11.3,心功能Ⅲ级患者平均年龄65.3±10.7,心功能Ⅳ级患者平均年龄72.2±13.5。②1258例心力衰竭患者男女比为1:1.05,其中男615例(48.9%),女643例(51.1%)。③因心力衰竭A期及B期患者不必接受住院治疗,因此1258例心力衰竭患者分期主要以C期为主,其中1153例(91.7%),D期为105例(8.3%);NYHAⅠ级为心功能代偿期,不需要入院治疗;NYHAⅡ级为289例(23.0%),Ⅲ级为623例(49.5%),Ⅳ级为346例(27.5%)。④1258例心力衰竭患者所有基本病因组成中冠心病占首位,其557例(44.3%),其次为高心病415例(33.0%),风心病123例(9.8%),先心病54例(4.3%),心肌病62例(4.9%),其他47例(3.7%),且性别对其无明显影响。⑤1258例心力衰竭患者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高血脂及高血糖最为多见。其中高血压占首位,807例(64.1%),高血糖715例(56.8%),高血脂623例(49.5%),吸烟354例(28.1%),肥胖107例(8.5%),心脏病家族史113例(9.0%);女性患者在肥胖的比例略高于男性,而吸烟的比例低于男性。⑥心功能Ⅱ级患者ACEI类药物的应用率为79.9%,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68.2%,利尿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40.1%;心功能Ⅲ级患者ACEI类药物的应用率为98.7%,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40.4%,利尿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99.7%,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率为99.4%,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率为80.4%,硝酸盐的应用率为34.2%;心功能Ⅳ级患者ACEI类药物的应用率为100%,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12.4%,利尿剂类药物的应用率为100%,洋地黄类药物的应用率为98.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率为69.1%,硝酸盐的应用率为36.7%。⑦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重组人脑利钠肽应用率为10.2%。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病例的发病年龄以60-70年龄段较多,女性的发病年龄高于男性,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年龄逐步增加;女性略高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1.05;其首要病因为冠心病,其次为高心病,性别对病因的影响统计学无明显差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男性及女性心力衰竭患者共同的主要危险因素,女性肥胖者略多于男性,男性吸烟者多于女性,统计学差异明显;经药物治疗仍然以传统的药物利尿剂和洋地黄制剂为主,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和指南仍存在差距;临床已有部分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但使用率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