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陌生化理论最早由维克多·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它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理论核心。陌生化理论不仅在俄国形式主义文论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对后来以新批评为代表的其他现代西方文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各种理论流派,尤其是形式主义各派系的批评实践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重回陌生化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在准确把握陌生化理论原始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批评理论与实践,展开对俄国形式主义与新批评中陌生化理论的比较研究,研究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的流变问题。本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原由和写作主旨,对陌生化理论的国内外研究成就做了综合概述,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案和论文框架。第一章从陌生化理论创生之初的背景出发,追溯陌生化理论的原始意义,以“文学性”、“可感受性”、“变形与阻滞”这三组核心词为切入点,分别从审美对象、审美效果、审美特征三个维度对陌生化理论进行透视。然后,结合俄国形式主义的批评实践活动(以两位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与艾亨鲍姆为例)展开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陌生化理论在其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中,如何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与研究。第二章首先是对新批评文学批评流派产生的文学历史语境及其两位理论先驱艾略特和瑞恰兹的介绍,然后展开对新批评的批评理论中与陌生化理论相关的三组核心关键词“文学特异性”、“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远距异质原则”的研究,分别从本体论、批评方法、比喻等复杂意义的生成技巧,展开陌生化理论在新批评理论视域中的三维考察。之后,以布鲁克斯和燕卜逊这两位新批评派的代表性人物的批评实践作品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考察,说明陌生化理论在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中不同的表征。新批评相对于俄国形式主义,更关注对语言上层即语义层的细致分析。第三章则是在前面两章论述的基础上,对陌生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予以总结性陈述。综合前面两章的分析论述,指出陌生化理论从俄国形式主义到新批评的流变中,呈现出由形式层向语义层的偏移特点,并从文本观与批评方法两个层面予以详细阐述。继而,对新批评之后陌生化理论在西方文论史上的两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展予以简单介绍,旨在对陌生化理论到目前为止相对完整的发展流变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最后,立足中国文论发展实际,试图从陌生化理论的发展演变中,探寻它给中国文论发展带来的启发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