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采用样地调查法,以大别山五针松(Pinus dabeshanensis)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采集的标本进行整理、鉴定、归类和多样性数据的处理等,对该地区植物的群落结构、生物多样性及其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样地中的植物进行了科属种的统计,共有维管植物79种,隶属44科70属。其中蕨类植物3科,3属,3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39科,65属,73种。木本植物54种,草本植物22种,藤本植物3种。在物种数量占优势的科为蔷薇科9种,群落中仅有l种的科有29个,占科总数的65.91%;含l种的属有60属,占属总数的85.71%。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的8个不同样地,用CI-110植物冠层分析仪进行实测,结果表明:W-1样方中的叶面积指数最大,其次是W-2样方、H-2样方,其余样方中的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小。 2.采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Brillouin指数(H)、McIntosh指数(Dmc)等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中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植物个体数、盖度和重要值为测量指标,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三方面对大别山五针松群落中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①大别山五针松不同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显示出了大致相同的变化趋势; ②物种个体总数和丰富度指数(S):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大于乔木层和草本层的指数(S),多数草本层的指数(S)大于乔木层的指数(S); ③Simpson指数:灌木层最高,乔木层次之,草本层中最低,灌木层的Simpson指数在不同群落中的变化幅度较小; ④Shannon-Wiener指数: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在不同群落中的变化幅度较小; ⑤Brillouin指数(H):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⑥McIntosh指数(Dmc):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 3.本次调查大别山五针松群落样地中共有维管植物79种,隶属44科70属。按照植物分布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结果显示: ①44科划分为7个类型,中国特有分布科占47.73%,温带成分的科占38.64%,远高于热带分布的科(13.63%); ②70属划分为7个类型,中国特有分布属多达39个,占55.71%,东亚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共25个,占35.71%; ③79种划分为7个类型,中国特有种占55.70%,温带亚洲分布的种25.32%; ④在中国特有种中,其分布型又进一步划分为6个亚类型,最多的是华东一华中一西南(至华南)特有种(25种),其次为中国广布种(7种),以及华东一华中一华北(至东北、西北)特有(6种)。结合表征科的性质,大别山五针松群落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兼有温带和热带、亚热带的多重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