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族是东亚主体民族之一,在中世纪蒙古族极大程度的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传统蒙古族饮食以肉食、奶食及发酵乳制品为主.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关于该民族肠道菌群结构及其与饮食关系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基于16S rRNA V1-V3可变区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采集自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中央省和肯特省地区的64名蒙古族健康志愿者肠道菌群进行了为期一年(1月,3月,6月,9月和1 1月,共5次)的动态监测,旨在揭示蒙古族健康人肠道菌群构成及其核心肠道菌群,并深入分析四季变换的饮食与蒙古族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密切联系.在门的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5.56%)、硬壁菌门(Firmicutes,39.53%)、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68%)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0.85%)在蒙古族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在属的水平上,蒙古族健康志愿者肠道内含量最高的是普氏菌属(Prevotella).而基于荧光定量PCR的菌属定量结果与焦磷酸测序结果相符.基于更精细水平的OUT分析结果显示,蒙古族肠道内存在核心菌群,它们分别隶属于:Prevotella,Bacteroides,Faecalibacterium,Ruminococcus,Subdoligranulum 和Coprococcus.基于微生物群落α和β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证实居住于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中央省和肯特牧区的蒙古族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著.通过食频调查表,我们发现乌兰巴托地区蒙古族志愿者食物种类丰富,饮食结构稳定.肯特牧区牧民食物种类匮乏,饮食结构季节性很强,波动极大.而中央省志愿者居民生活水平和饮食结构都介于上述两个地区之间.基于不同采样时间的肠道菌群分析结果与食频调查表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乌兰巴托市居民一年四季肠道菌群结构稳定,而肯特牧区牧民肠道菌群结构随季节变迁变化显著.应用普氏分析,我们进一步证实了饮食与蒙古族肠道菌群的密切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