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检查技术及诊断价值

来源 :第十四届全国医学影像学学术会议暨江西省第十七次放射学学术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ing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分析其诊断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胃间质瘤患者的CT资料,利用16层螺旋CT机,常规取仰卧位先做上腹部CT平扫,然后做增强扫描。将原始数据作1.25MM重建图像及矢状面、冠状面等多平面图像重建。 结果:19例胃间质瘤均为单发,肿瘤最小的直径为1.5CM,最大的直径为10.7CM,肿瘤位于胃壁或胃腔内5例;位于胃壁外有14例。 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双期扫描结合多平面图像重建技术,对胃间质瘤的定位、定性具有重要价值。
其他文献
本文对酸甘化阴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范畴,其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因此,养阴法成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可或缺的重要治法,酸甘化阴法是其中常用方法之一。酸甘化阴法肇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指将酸味药与甘味药配伍同用后产生滋养阴液、生津益气功效的一种治法。两种性味的药物,一敛一滋,既能滋生阴津(甘寒、甘凉滋生津液),又能防止津液丢失(酸收固摄津液),养阴之
本文对糖尿病健康管理问题进行了阐述。糖尿病是继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第三大疾病,而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糖尿病大国。在过去的3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者增加了10倍,全国糖尿病患病率从1978年的0.7%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7%。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07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已有糖尿病患者4000万,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超过6000万。但我国的糖尿病患者管理并不十分理想
目的:探讨8层螺旋CT数字减影CTA技术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烟雾病患者数字减影CTA检查技术及常规CTA与减影CT图像资料,对照其DSA图像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CTA可清晰显示血管狭窄、闭塞以及异常增多的脑血管网,尤其数字减影CTA容积重建(VR)更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和多曲面重建(MPR)图像可清晰显示异常增
目的:分析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腺瘤的MSCT影像表现,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和对外科手术方案制定的价值。方法:12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腺瘤患者,常规MSCT平扫+增强扫描。男性57例,女性68例,平均年龄52岁。结果:影像表现为患侧甲状腺外形增大,内可见结节状高或低密度影,结节边缘清晰,可合并钙化灶;甲状腺腺瘤表现为患侧甲状腺实质类圆形低密度影,密度较均一,边缘清晰。外科医师依据MSCT表现制定手术方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颈部血管成像的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3月~2009年3月46例怀疑颈部血管有异常改变的患者,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16排螺旋CT行颈部血管造影检查,应用容积再现技术(VRT),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重建。结果:除1例左颈总动脉起源异常未显示外,其余45例各支血管均清晰显示,颈总动脉狭窄9支,颈内、外动脉狭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其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临床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所有病例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均行多平面重组(MRP)、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组(CPR)等后处理操作,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21例主动脉夹层中,以DeBakey分型统计分别为I型13例,Ⅱ型2例,Ⅲ型6例,所有病
本文介绍了50例肺泡癌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阐述了DR、CT影像学表现及病变分布,浅谈了误诊教训,提出减少误诊的措施。
目的:回顾性对比浸润性宫颈癌在多层螺旋CT和MRI上表现差异以及术前分期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间有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的宫颈癌82例,术前行CT检查74例,MRI检查63例,以术后病理分期为标准,比较CT、MRI对不同期宫颈癌诊断的符合率;对比分析两组图像上肿瘤大小、阴道或穹窿侵犯、宫体侵犯以及宫旁侵犯,分别比较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对≤B1Ⅰ期宫颈癌,CT和MRI诊断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仿真窥(CTVE)技术与胃镜诊断胃癌的临床价值,旨在提高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对胃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对82例胃癌患者行胃镜及腹部容积扫描,在工作站分别行MPR、CTVE重建成像,观察癌肿病灶、局部浸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情况,并与胃镜及手术病理对照。结果:MSCT能准确显示癌肿的发生部位、大体分型,诊断符合率为100%,同时可获得管腔外信息。
目的:评价CTA在小肠血管畸形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64层螺旋CT对12例临床拟诊小肠出血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均采用周围静脉法。扫描前肌注盐酸山莨菪碱20mg,检查时饮水600ml,采用1mm层厚平扫后注射药物,进行动脉期、实质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增强后图像以1mm重建,重建后图象采用CT血管造影(CTA)技术进行分析。结合1mm薄层图像对小肠出血部位、病变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病理对照,评价小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