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月31日,沿江苏南出现中等强度降雪,部分地区达到大雪量级,其中镇江地区出现大雪天气。本次过程虽未到达暴雪标准,但过程中15-19时连续4小时的小时降雪量均在1mm以上,并伴有4cm左右积雪和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现象,造成一定灾害。本文利用NCEP1°×1°的6h的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6年1月镇江的这次大雪天气进行了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分析可知,过程开始前500h Pa欧亚高纬为两槽一脊型,东北存在冷涡,中纬环流较平,有利于短波槽东移;低纬南支槽位于中南半岛。31日08时,河套以北冷空气扩散南下,推动中纬短波槽发展东移,进而促使江淮流域上空西南暖湿气流进一步加强。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交汇。700hP a主要影响系统是西南风急流,镇江位于其左侧,西南急流源源不断输送水汽,为本次过程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和动力条件。地面上,新疆北部为深厚冷高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江淮流域位于其前部冷空气扩散势力中,处于高压底部偏东气流倒槽中。(2)从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诊断可知,沿(32°N,120°E)做散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在降雪时段的垂直配置为"上正下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并且14时正好对应负值中心和正值中心,抽吸作用增强,随即实况出现连续4小时较强降雪,说明抽吸作用有利于降雪量的增幅;沿(32°N,120°E)做垂直速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可以看出14时前后对应负值中心,有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本次降雪提供了垂直动力条件;通过诊断相对湿度、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发现本次过程水汽条件良好,西南水汽通道清晰,14时,水汽在长江流域辐合,利于该区域雪量的增强。相对湿度和水汽通量随时间东移南压,20时后,水汽通道逐渐南压至浙江中部,本市降雪渐止。沿(32°N,120°E)做水汽通量散度的时间-高度剖面可见在1000h Pa-900h Pa及700h Pa附近均有负值区,即有明显的水汽通量辐合,大量的水汽输送和辐合为本次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合也是是本次雪量偏大原因之一。08时700h Pa急流轴分为两段,500hP a急流轴位于苏鲁交界。14时700h Pa急流加强,由两段合为一段且急流核风速增加,镇江位于700h Pa急流轴左前侧,500h Pa急流轴位于沿淮,镇江在其右侧。较强降雪落区在低空急流左前侧,中高空急流右侧。到20时急流南压明显,700h Pa急流南压至浙中区域,500hP a急流南压至沿江以南,降雪也随着急流的南压渐止。(4)对假相当位温沿120°E做垂直剖面,发现冷暖空气之间形成θse等值线的密集区,形成能量锋区。且锋区逆温明显,沿江逆温层在700-850hP a附近。强逆温层是较强低空西南急流向北输送暖空气造成的,有利于该地区高空大气能量的储备。(5)将风速度矢量和涡度矢量的点乘称为局地螺旋度,也是气象上通常所使用的螺旋度,本文选取P—坐标下的垂直螺旋度来作为诊断量,表示为:H_p=(v/x-u/y)·(-ω)(28)-ω·ζ(2)强降雪需要很强的上升运动将底层的水汽和能量源源不断输送到高空,为强降雪的维持提供条件。而涡度是反映气块旋转程度的物理量。垂直螺旋度表征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旋转上升和运动特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垂直螺旋度对暴雨、强降雪等灾害性天气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性。本文垂直螺旋度做垂直剖面图,在31日14时垂直螺旋度正负中心相互呼应,呈低层正高层负的配置,为"下正上负"的垂直结构。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有利于强降雪,本次降水过程的动力条件十分优渥。(6)绘制2米气温和地面气温的逐小时变化曲线,对应逐小时降雪实况可以看出在降雪开始后地面气温和2米气温都有明显的下降,2米气温一小时内由1.0℃下降至-0.2℃,下降1.2℃;地面气温一小时内由2.6℃下降至0.1℃,降幅达2.5℃。若近地面维持2℃左右,则地面积雪预计不会如此严重,而近地面气温的突然降低,为雪的堆积和道路的结冰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因此,近地面气温骤降是本次过程虽然未达到暴雪,但积雪明显并形成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的重要原因。也是未来预报积雪和道路结冰情况的重要参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