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陕西夏季降水主要因子及增量预测方法

来源 :南大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2017年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ish_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将年际增量预测思路应用到陕西夏季降水预测,取得很好效果.年际增量定义当年气候变量的观测值(Yn)与其前一年变量值(Yn-1)的差值,简称"增量"ΔY=Yn-Yn-1.增量能够准确反映气候变量的准两年变化特征,可有效利用前一年的观测信息,使得气候变量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信息均可以被较好地反映.增量反映气象变量动态变化规律,具有更加敏感的特点,更能准确表达气候变量的变化趋势.
其他文献
断裂带H2浓度变化与断裂活动、地震发生的短临阶段有密切关系.在川滇菱形块体东边界安宁河断裂带和则木河断裂带选取典型构造位置,建设断层逸出氢气连续观测固定点5个,定点流动观测点12个组成实验观测台网.在连续观测固定点开展高精度氢气浓度、气温、气压同机观测,同时观测同深度地温,进行高精度氢地震观测示范研究.本文主要以5个连续观测固定点2017年的观测数据为样本,结合流动观测数据,分析总结实验台网观测数
氢氧同位素作为自然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所占比例很小,却能敏感地响应环境的变化并记载水循环演化及不同地质过程等信息,故常被称为水的"指纹"或"DNA".已有研究表明,地下水中δD与δ18O的组成记录着地下水的起源和形成过程的信息,近年来地震工作者利用地下水中环境同位素及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开展了地震预报及中长期的地震危险性判断,地下流体异常核实及地下水循环、来源、水岩作用程度等研究工作中,取
氡作为地下流体映震的灵敏组分是地震科学研究中观测时间最长,研究最广泛的地下流体测项之一.从已经出版的《中国震例》可以看出,在中强以上地震以前只要震中距一定范围内有氡测点分布,通常就会有氡异常出现,表明氡的映震效能比较好.
北京地区位于华北地震构造区的北缘,它既属于渤海-张家口-河套地震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同时也处于华北平原地震块体的西北隅.北京地区范围的确定以行政区域为基础,重点参考了地震构造、历史强震和现代小震等因素,面积为27100km2.在该区内历史上发生过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和一系列强震.因此,该区未来地震趋势如何是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地震预测预报仍然是现今科学界面临的十分具有挑战性的重大难题,在众多地震预测指标之中,土壤气或地下水中的Rn对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响应作用尤为突出.不过,目前大多数测量都着重关注样品中222Rn的测值,而这一测值或多或少会受到气象因素、载气浓度或潮汐因素的影响,对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异常捕捉形成干扰.为有效地利用Rn观测数据,已经有科学家开始致力于同时观测220Rn和222Rn值变化,以期获得更精准
辽宁省水氡观测始于1969年渤海7.4级地震以后,并逐渐形成区域地下流体观测台网.其中盘锦、岫岩、汤池和金州水氡观测点分别建立于1973年、1975年、1974年、1973年,至今已积累了长达四十年以上的观测资料.在1975年海城MS7.3和1999年岫岩MS5.4两次地震前,水氡测项在一定时空域内均出现过明显的趋势及短临异常,为地震的成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在2013年灯塔地震前也出现了明显的水
近年来,随着GPS观测精度的提高以及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将两者技术的结合已逐渐被应用到模拟区域应变场演化中.山西中南部至晋陕交界地区连续多年被列为全国值得注意地区,历史上该区域曾发生过多次强震,该区内2014年先后出现了多项准同步前兆异常,部分异常测项于2015年下半年又同步转折变化,且与山西南部GPS区域应变参数转折变化较为一致.另外,ML≥3.0地震视应力空间图像显示山西南部区域高值异常仍
地震条带图像是地震预测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已有的关于地震条带的研究大多是震例的回溯性研究成果,本文对华北地区1970年以来的条带进行系统性识别清理.本文的华北地区是按照华北Ⅰ级块体边界来勾画,因此下文所用的目录是此块体内的地震.
大量的强震震例证实了在震前确实存在着地震电磁异常,对地震电磁异常的观测研究已成为地震短临预测的主要方法.观测地震低频电磁异常,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对地震电磁前兆及其机理的认识.从理解认识地震短临电磁前兆及其机理分析其异常来源的角度来说,异常可能有来自震源信息的局部性前兆,也有可能来自震源所在的区域应力场构造以及与孕震立体环境.目前,在云南地区建立了九个地震极低频电磁台,约占全国地震电磁极低频台站总数量
以区域气候模式为核心的动力降尺度气候预测方法,近年来逐渐得到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CWRF区域气候模式建设中国精细化区域气候预测系统,用于国家气候中心汛期气候预测业务.所选的CWRF模式水平分辨率30km,垂直36层,其最大特点是包含了当今主流的物理参数化过程,可以针对区域气候特点充分考虑不同物理过程的区域适应性,从而开展不同物理配置组合的区域气候集合模拟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