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按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大类来分,2013年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99653元,最低的是农、林、牧、渔业25820元,最高工资是最低工资的3.8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其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收入水平最高和最低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将会更为巨大。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矛盾的,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利用相关的统计数据,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行业收入差距的一般理论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以最新的统计数据为基础,借助行业平均工资、标准差、极值差、极值比等衡量指标,通过对03-14年这11年间各行业收入变动情况的动态和静态研究,得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从2003年到2014年我国行业总的平均工资是不断上升的,并且各行业基本都保持了1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水平,部分行业,如金融业、批发零售业甚至超过了15%的年平均增长率。但是由于各行业的工资起点不一样,增长幅度也不同,行业之间的工资差距总体上还是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从平均工资的变动可以发现,近些年来,工资水平排名靠前的行业基本上都是垄断行业或新兴高技术行业,以金融业为例,不仅起点工资高,而且每年都的增长率也一直维持在各行业的前列。而排在后面的则主要是一些基础性行业如农林渔牧业、住宿餐饮业、建筑业等。这些行业的特点是市场竞争机制健全或者劳动密集型行业。随后在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探究了我国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缩小行业收入差距的对策。